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而教育始終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
如何辦好人民滿意教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作為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中國的職業教育應在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實踐路徑中,助力教育強國建設,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人力資源支撐。
一、職普融通: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
“職普融通”強調職教與普教兩種不同類型教育的相互銜接與融合,是解決人才供給堵點、增強職教人才與社會需求適配性的關鍵。
從縱向看,要貫通職業教育啟蒙體系,打破學歷銜接“天花板”。試行“幼兒-小學-中學”有效銜接的職業教育啟蒙體系,開設職業常識、技能操作等基礎課程,培養青少年實操動手能力,夯實職業教育地位。同時,打破職業教育學歷“天花板”,打通“中職-高職-本科-研究生”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讓職教學子成長通道更加暢通,不必遇到職教學歷“斷頭路”而臨時轉向。
從橫向看,融通職教與普教的資源共享和學力互認。弱化或調整現行以分數篩選區分職普類型的入學考核方式,推動職普院校入學分數雙軌并行而非高低分流。設計不同階段、不同教育類型之間的轉換通道和融通機制,強化“學力”互認而非“學歷”互認。消除專科受限的“門檻”,如機關企事業單位招考崗位設置、畢業生落戶就業政策、職稱職級晉升等,讓職教生與普教生享受同等待遇。
二、產教融合:強化產學研用一體部署
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產學研用的成效直接關系著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必須強化產學研用一體部署。
一要加強產學研用的頂層設計,從政策層面形成合力。產學研用各環節涉及多元利益主體,不同利益主體的訴求、方向、手段不一,需要介入權力影響因素。政府要面向產業和區域發展需求,強化教育優先、人才先行政策引導,優化職業教育資源布局,明確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宏觀部署,為產教深度融合提供導向指引。
二是整合“政、校、行、企”各類資源,為產學研用提供有力支撐。充分發揮政府頂層設計、政策制定的“風向標”作用,學校在人才培養、師資場地等方面的“資源庫”作用,行業在統籌規劃、協調管理上的“黏合劑”作用,企業在人才運用、技術開放上的“實驗室”作用,政校行企深入參與產學研用全過程,確保資源順利運轉,逐步實現長久共贏。
三是完善產學研用的利益分享機制,從“多元化”走向“一體化”。多元群體的利益壁壘是推進產學研用的關鍵堵點。要強化以利益為紐帶的治理建設,在政策框架內嘗試構建多元群體辦學聯盟,讓人才培養問題成為辦學聯盟應該考量的重要問題,讓效益問題也成為辦學質量的重要考核指標,實現“學習即工作、工作即學習”,達成“培養人才即產出效益”的利益考量,形成深度融合的利益共同體。
三、科教融匯:構建“立地式”研發生態
科教融匯,強調科技研發與人才培養交融貫通。不同于本科院校“頂天式”研發,職業教育要構建面向實際應用的“立地式”研發生態,讓成果產出瞄準市場、貼近民生、銜接生產線。
一是將科技創新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要讓科技應用拓寬教育教學的深度與廣度,在教學活動中加大對虛擬仿真實訓技術、5G、VR等新技術的應用和普及,積極“擁抱”數字化。要面向市場需求更新課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以科技創新引領教學改革。
二是將科技研發融入教師成長全過程。通過改革教師評價機制,強化職教教師評先評優、職稱評審、崗位聘用等環節中的科研比重,用好“指揮棒”作用,引導教師重視科技研發。同時,職教辦學主體應選派教師到科研機構、高精尖企業掛職鍛煉,開展各類科研攻關和技術改革,提升教師的市場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是將科研能力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職教人才不僅是技術工人,還應是現場工程師、研發工程師,甚至成為工程科學家,科研能力將是職教人才的重要指標。要強化“導師制”培養模式和“項目化”教學模式,與企業共同協作,引導職教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將科研實踐納入學生人才培養方案、學分設置、課程考核中,在真實的研究情境中鍛煉學生科研能力,同步為企業和市場解決現實問題。
(作者系中山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中山市教育體育旅游發展研究院理事)
編輯 曾嘉慧? 二審 曾淑花? 三審 程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