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消費者購物方式的轉變,網絡購物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在電子商務日益蓬勃發展的今天,日常生活中,不論是時尚白領,還是普通的工薪階層或家庭主婦,都與網絡購物緊密相連,而且成為部分消費者主要的購物方式。統計數字顯示,2014年全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達到2.8萬億,增長48.7%,大致相當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7%,年度線上滲透率首次突破10%。如此受歡迎,電子商務當然有其眾多優點,但是,如此交易規模大,量大面廣的網絡購物市場中,時常會出現一些不規范的經營行為,特別是圍繞價格這個核心競爭力來做文章的價格行為,消費者就要多留個心眼了,以免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 除了不受時間、地域等條件限制外,價格比實體店更便宜是消費者選擇網絡購物的主要原因,這也導致消費者容易受到誤導,甚至只看圖片未看實物而付款購物。據咨詢公司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消費者相對其他國家更容易受到價格因素影響。各大網商在“雙十一”創造的一個個銷售記錄恰恰反映了消費者沖著高折扣高優惠的宣傳而進行商品交易,在漫天蓋地的價格優惠宣傳甚至“價格戰”面前,消費者甚至容易失去理性而購物。所以說價格是電商的核心競爭力。 既然價格是電商的核心競爭力,那么電商們必然要在價格上大做文章,價格戰也成為了電商平臺之間、電商之間爭奪市場的重要手段,促銷、折扣等成為電商企業的常態化營銷手段。為爭奪市場份額,大部分電商除了使用“超低價”、“驚爆價”、“虧本價”等吸引眼球的字眼外,部分還鋌而走險,采取虛高價格再打折、涉嫌虛構原價、虛假折扣等價格欺詐行為。最常見的就是在標示實際的銷售價格的同時,另外標示一個較高的所謂 “市場價”、“電商價”、“一口價”等作為對比,讓消費者誤以為商家在進行降價促銷。另外,個別電商長期標示“原價××,促銷價××”,但實際標示的“原價”根本就從未賣過。 在這里向消費者推薦一些網絡購物中的小貼士,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價格權益:第一,選擇信譽好的店家。通過查看挑選信譽較好的網店,最好選擇有實體企業資質的電商企業,這些網店的商品質量相對更有保障,萬一交易產生糾紛也可以找到賣家。第二,價比三家。很多商品在不同的電商交易平臺或同一交易平臺內不同的電商企業都有銷售,消費者可以多瀏覽網頁,橫向對比,價比三家后再作決定。第三,查記錄,縱比價格。與實體商店一樣,個別商品在網絡上也可能存在獨家經營的情況,查看銷售記錄對比之前的實際交易價格,由于電商普遍實行動態定價,你可以選擇合適的價位再進行交易。第四,多用移動終端更實惠。當前一些電商交易平臺為推動手機等移動客戶端的普及,對利用移動客戶端進行交易的消費者會有額外的優惠。 網絡電商作為一種新興業態,其經營行為尚有待規范,在呼吁國家盡快出臺統一的網絡交易行為規范的同時,消費者在享受網絡購物諸多便利的同時,多留心眼,不要被價格蒙住雙眼,做一名精明的消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