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大屏幕前動動手指,就可操控無人機巡查南朗街道四大飲用水源保護區周邊情況,用工作人員的話說,如此便利快捷的監控模式擱在之前是想都不敢想,如今卻變成了現實。而這一切的落實,皆得益于我市持續推廣實施的區域統籌型生態補償制度。

工作人員坐在大屏幕前動動手指,便可操控無人機巡查南朗街道四大飲用水源保護區周邊情況。記者 文波 攝
7月9日下午5點,在南朗街道蓮花地飲用水源保護區,記者走訪發現保護區周邊鋪了水泥地,架了隔離網,并建了生態護坡、擋土墻和導流槽,雨水經過過濾之后流進水庫,避免了水源地水質被污染。水庫周邊安裝了監控,房頂建設了無人機機庫,工作人員動動手指就可以操控無人機沿著水庫周邊巡視一圈,快捷又方便。

工作人員操控無人機巡視水庫。記者 文波 攝
“監控設備和無人機是去年年底安裝的,如果有人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周邊野炊聚餐,或者釣魚游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南朗街道綜合行政執法局(生態環境保護局)工作人員譚斯媚表示,有了這些設備,監管效率大大提升,“過去我們都是工作人員徒步巡視,一是費時耗力,二是有的地方山高林密,根本就進不去。通過無人機巡視,及時發現影響飲用水安全的違法行為,我們就會通知水庫值班人員通過廣播喊話制止,如果喊話不起作用,我們再派工作人員現場驅離。”
譚斯媚介紹,目前南朗街道四個飲用水源保護區(逸仙水庫、橫逕水庫、箭竹山水庫、蓮花地水庫)全部實施了規范化建設,而這一切的取得離不開我市持續推廣實施的區域統籌型生態補償制度,“如今資金充足,2023年南朗街道建設南朗街道飲用水源地水庫智慧安全管理系統項目,通過水位流量監控、視頻監控、無人機智慧巡檢和實時隱患分析等功能,進一步提升飲用水源安全管理能力和風險防范能力。”

蓮花地水庫是南朗街道四個飲用水源保護區之一。記者 文波 攝
對此,市生態環境局四級主任科員張萍表示,區域統籌型生態補償制度的實施為全市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提供了穩定資金支持。
“為了把生態補償制度落實到位,我們堅持‘兩個首創’,實現分類綜合、縱橫向補償協調推進。”張萍告訴記者,一是首創“市財政主導,鎮區財政支持”資金籌集模式,將市生態公益林、耕地和飲用水源保護區生態補償納入全市生態補償專項資金,并采用市、鎮街按4:6比例共同出資的資金籌集模式;鎮街根據其生態補償責任支付生態補償資金,從而實現鎮街間的橫向轉移支付,完善了市級縱向和鎮街橫向的生態補償機制,體現區域均衡與公平。二是首創基于區域綜合平衡的生態補償資金分擔制度,根據全市平均補償比例確定鎮街補償責任面積,采用鎮街生態補償綜合責任分配系數核算各鎮街應支付生態補償資金。
“據統計,多年來我市空氣環境質量綜合指數穩定位于全國168個重點城市前列,三個市級飲用水水源地及23個鄉鎮級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在100%,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達標率常年保持100%。”張萍說,接下來該局將繼續探索區域統籌型生態補償制度,力爭把中山建得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到中山來。
記者 王偉 通訊員 肖歡歡
◆編輯:龍慧◆二審:陳吉春◆三審:周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