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蕪空地被改造成為一幅“薔薇女孩”藝術墻繪,成為岐創文化產業園的網紅打卡新地標。
中山工業的“少年時代”,始于岐江河畔。那時的青溪路廠房林立、機器轟鳴。隨著產業變遷與城市發展,岐江河逐漸告別交通要道的角色,青溪路也沉寂下來,只留下空寂的廠房默然佇立。
在舊改浪潮中,這些老廠房褪去“工裝”,披上文藝新衣,化作一個個文化創意園區,吸引人們在午后與暮色中前來探訪。紅磚墻、鐵窗框、高屋架依然留存,人們仍可從中窺見往日激情。這片土地,在記憶與創意的交融間,找回了屬于自己的另一種熱鬧。
城市“銹帶”變“秀帶”
中山電機廠原址轉型為岐創文化產業園,整日生機勃勃。而每當霓虹漸起時,園中更添幾分喧囂。暖黃的燈光次第亮起,餐廳里笑聲浮動,酒吧里觥籌交錯,天臺上燒烤滋響、香氣繚繞,舊廠房中流淌出音樂的節拍。
這一轉變出自岐創文化產業園總經理游源的手筆。她說:“工業遺產活化,不是把老的統統拆掉,而是讓記憶與未來對話?!?/p>
她站在一棟紅磚老樓前介紹道:“這棟樓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為威力洗衣機做配套的機修車間,是那個年代輕工業制造的典型代表?!闭Z氣中透著一份敬畏,“這些建筑,本身就是歷史,是城市的記憶,我們應當盡力保留?!蓖崎_老車間的門,8米高的空間豁然開朗,舊時桁架依然橫跨屋頂,猶如工業巨獸靜默的骨骼。陽光從新刷的綠框老窗涌入,照亮浮動的微塵,仿佛時光在此刻有了形狀。
她帶著我們繼續穿行于園區之中,來到一排青灰色的高大舊廠房?!澳憧矗?2米的層高、粗壯的桁架、原來的窗格……我們都沒有動?!彼钢榻B道。改造之初,運營團隊就確立了“結構保留、風貌延續”的原則,只允許進駐方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簡單裝修。
走在園區,可見舊窗重新刷上色彩,斑駁的墻體并未被刻意遮蓋,甚至連爬山虎曾經“啃”入磚縫的痕跡也被保留下來?!肮I疤痕,也是一種記憶。”她說。這些“舊物”反而成為年輕人打卡的“網紅點”。
在“工改”政策支持下,游源選擇了“文化賦能、內容活化”的長期路徑。原機修車間的紅磚樓成了獨具情調的西餐廳,高挑的生產車間化作婚紗設計工作室、牛仔布環保智造研發中心、音樂分享場所,行政辦公區域聚集一批獨立工作室,曾經堆雜物的鐵棚被改造成羽毛球館。每一處空間轉型,都兼顧歷史肌理與當代需求,更帶著幾分文化味。她說,園區招商不貪大、不求全,而是聚焦有活力的創意團隊,甚至吸引不少年輕人從廣深而來創業。“我們要的不僅是租金,更是人氣和創造力?!睋嘎?,該園區首期招商進駐近50家商家,二期改造也已初具雛形,將成為石岐街道的青少年美育基地。
園區也逐漸成為社區共生的一部分。他們將外圍殘舊墻面改造成“薔薇女孩”等打卡壁畫,與石岐街道合作在轉角空地補綠,增設休息座椅,讓這里在社交平臺上身影頻現。
沿著青溪路向北,在岐江河畔的綠蔭掩映中,青溪112創意文化空間靜靜佇立。紅磚瓦頂、舊式窗欞無聲訴說著這里作為中山土特產倉庫的往昔。如今,它已轉身為一處融合工業記憶與當代生活美學的文化休閑聚落。
業主孫振龍在石岐長大,后赴海外求學。2020年決心改造這處家族的舊倉庫,打造一個兼具歷史溫度與商業活力的創意文化空間?!叭绻频怪貋恚褪チ宋兜馈!彼f。改造過程中,他堅持“輕干預、重保留”。紅磚墻面、原有層高和格局均未做大改動,僅優化了動線,最大限度讓建筑本身訴說歷史。他還從云南等地的文創園區汲取靈感,逐步明確了“家庭友好型文商旅園區”的定位,目前一期已引入7家特色商戶。二期計劃打造親子互動空間,引入陶藝等體驗業態,讓一家大小進一步各得其樂。
約一公里外,5211虬圣文創園以多巴胺配色劃分為五個色塊功能區,聚焦創意辦公、大健康和潮玩娛樂。負責人李志林于2022年底接手,這里原是一家鞋廠的配套生活區,閑置多年、荒草叢生。在改造建設過程中,該園區將三棟最具代表性的舊建筑,以及粵式窗花、人民公社風格的食堂結構都保留了下來,成為連接過往的視覺紐帶。令人觸動的是,改造完成后,一位曾在鞋廠務工的人找到李志林,激動地表示要租下一方空間做經營,只因這里封存著他的青春記憶。如今這里也成為了不少人養生和娛樂的“首選地”,日夜都能在這里找到消遣。
“家門口”的精致生活空間
“原汁原味最是動人?!奔易「浇摹?5后”林先生,常到青溪112創意文化空間的工業風檸檬茶店小坐,擼貓放松,感受小時候熟悉的氛圍。
樓上作為青溪112的首家入駐商家,成為“家門口”精致生活的代表。站在它的露臺上,岐江晚風輕拂,送來夏夜的舒爽。人們三三兩兩散坐其間,喝著精釀、吃著燒烤,閑談融入夜色。這里沒有喧囂的吆喝,也沒有匆忙的節奏,只有一份伸手可得的愜意。
“當時疫情剛放開,這條路又在做‘情侶路’改造。我覺得是時候了?!敝骼砣它S展鋒說道。那時他敏銳地察覺到,壓抑許久的人們渴望走出家門,渴望一個看得見風景的空間。于是,“樓上”應運而生——店名取自空間屬性,Logo是一道向上的階梯,簡單、好記,又帶著幾分邀約的意味。
創業之初,他趕上了一波“天時”。開放后的消費反彈、露營風的流行、政府“工改”的進行,都成為推手。更幸運的是,他們并未刻意宣傳,卻因一線江景和簡約風格吸引了大量博主自發打卡,帶來一大波人流。
如今,樓上已形成清晰的分工:白天是咖啡廳,面向親子家庭和享受慢生活的市民游客;入夜后,天臺化身為精釀燒烤區,滿足年輕人喝酒吹風的需求。黃展鋒還定期更替店內布景,七夕的玫瑰、季度的主題花藝、用戶授權拍攝的照片墻……“總要給人新鮮感,但內核始終是放松的、溫暖的。”
他始終認為,這家店最大的資產,是岐江河。店的風格可以被復制,但位置和體驗無法取代,“我們要做的,是讓每一個來到這里的人,記住這一刻的河風,和中山的夕陽?!?/p>
文/記者 江慎諾 圖/記者 繆曉劍
◆編輯:吳玉珍◆二審:鄭沛鋒◆三審:周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