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鑒來(左一)在田間指導村民拍攝崖口風景。記者 蓋劉寶 攝
崖口村的村民蓋上薄膜育秧。張鑒來 攝
高鐵過鄉村。張鑒來 攝
崖口農忙。張鑒來 攝
掃一掃
看視頻
9月的陽光灑在崖口村的稻田上,為青嫩的秧苗鍍上一層金色的光輝。張鑒來半蹲在田壟旁,三腳架的金屬腿深深扎進濕潤的泥土里。他左手托著相機,右手食指輕觸快門,鏡頭正隨著一只白鷺的振翅微微轉動?!皬埨蠋?,又在拍大片呢,今天的攝影課早點到啊,大家可都等著你上課呢!”村民譚姨騎著自行車從田埂那頭駛來,如老朋友般熱情地朝他揮了揮手,張鑒來笑著點頭回應:“一會兒就來!”
作為中山市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崖口村“文化村長”,張鑒來與這座村莊的緣分已悄然延續三十年。從最初記錄崖口村風土人情,到如今帶領村民用鏡頭發現美、記錄美,歲月流轉間,他用幾十萬張照片、幾十個TB的電子存檔,見證了崖口村從傳統鄉村到“網紅村”的蛻變,更以藝術之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緣起:一份跨越三十年的“崖口情緣”
張鑒來與攝影的緣分,始于1989年。彼時,就讀于中山紀念中學高一的他加入了學校攝影小組,從此便與鏡頭結下了不解之緣。而他與崖口村的故事,也正是從這一時期悄然開啟?!暗谝淮我姷窖驴诖?,就被這里機械化的插秧、收割模式吸引了?!?張鑒來回憶道,上世紀80年代末的崖口村,已經展現出不同于傳統鄉村的農耕景象,這份獨特,在他心中埋下了記錄的種子。
1995年參加工作后,張鑒來進入中山市圖片社,延續了圖片社何廉老社長與崖口村的緊密聯系,正式開始系統性地走進崖口村拍攝。彼時的崖口村,是珠三角地區唯一仍堅持“人民公社”大集體運作模式的村莊,淳樸的民風、獨特的集體文化,讓張鑒來對這里情有獨鐘。
然而,最初的拍攝之路并非一帆風順?!皠傞_始舉著相機對準村民時,他們都很抵觸,擔心我在搞什么名堂?!睆堣b來至今仍記得,村民們那疑惑又警惕的眼神。為了打破這份隔閡,他選擇用時間與真誠作鑰匙,一次次走入田間地頭,與村民談家常、聊農活。慢慢地,這位“外來攝影師”成了崖口村的“熟面孔”,孩子們總追著他喊“會拍照的叔叔”,老人們坐在涼亭里對弈時,也會主動招呼他過來拍幾張。
2006年,張鑒來開始對崖口村進行有計劃、系統性的拍攝,同時參與完成了《崖口村資料匯編》2007版、2011版的整理工作,用影像記錄歷史。隨著接觸的不斷深入,他的鏡頭也從最初的農民勞作、生產隊運作,逐漸延伸到村民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再到村風村貌、非遺“崖口飄色”等方方面面。無論是千畝稻田豐收的壯觀景象,還是曬谷場上金燦燦的稻谷,亦或是飄色“色心”的精致妝容,都被他一一收錄進鏡頭。
賦能:從“記錄者”到“參與者”的身份轉變
今年3月,張鑒來多了一個新身份——崖口村“文化村長”。這一身份的轉變,也讓他的攝影事業有了新的方向:從單純的鄉村 “記錄者”,成為鄉村發展的 “參與者”和“推動者”。
如何讓攝影賦能鄉村?張鑒來做的第一件事是將“視覺檔案”變成“文化名片”。在崖口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他精心挑選了50張記錄“崖口飄色”的精品照片,舉辦長期攝影展覽。這些時間跨度長達20年的照片,不僅記錄了飄色制作、表演的全過程,讓村民和游客得以直觀感受這項國家級非遺的魅力,更成為傳播崖口文化的重要窗口,很多游客來到村里,都會特意到實踐站看展覽,看完后還會去照片里的表演場地打卡。
除了打造攝影展覽,張鑒來還將目光投向了村民本身。他認為,讓攝影真正賦能鄉村,關鍵是喚醒村民對家鄉的認同感、獲得感與幸福感。為此,他在村里開設了攝影公益課程,手把手教村民使用相機、手機拍攝,讓村民從“被拍攝者”變成“創作者”?!?月30日剛結束的一期培訓,來了不少村民,男女老少都有。”張鑒來笑著說,村民們學習熱情很高,從基礎的構圖、用光,到如何拍攝家鄉的美景、記錄日常生活,大家都學得格外認真。
在張鑒來的影響下,村里不少村民開始主動用鏡頭記錄家鄉。青年譚汶亮就是其中之一。“最開始只是喜歡看張老師拍的照片,后來經常向他請教攝影技巧,慢慢就自己拿起了相機?!比缃竦淖T汶亮,已經成長為一名鄉土攝影師,他鏡頭下的崖口村,充滿了本土視角的細膩與溫暖。“村民拍出來的東西更接地氣,他們能捕捉到我們外人看不到的細節,這為崖口的文化傳播增添了新的維度?!睆堣b來欣慰地說。
蝶變:攝影點亮鄉村文旅新未來
三十余載的堅守,張鑒來的鏡頭不僅記錄了崖口村的變遷,更成為推動鄉村文旅發展的“催化劑”。
他作為主要負責人,在崖口村掛牌了由中山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中山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頒發的“中山市(崖口)攝影創作基地”;2022年,他又助力崖口村成功申報“廣東攝影目的地”稱號。這些榮譽,讓攝影愛好者們紛至沓來,每年到訪的攝影采風團隊超過10支,崖口的名聲也隨著這些攝影作品的傳播而愈發響亮。
“現在每到周末或節假日,村里的民宿、餐館都特別火爆,不少游客都是看了網上的攝影作品后過來的?!睆堣b來介紹,隨著游客的增多,崖口村的集體經濟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東邊堤圍建起了集市,民宿、商鋪紛紛入駐,村民的收入也隨之提高。一個個生動的案例,讓張鑒來更加堅信,通過攝影的助力,能夠為鄉村振興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
如今的崖口村,早已不是當年那個默默無聞的小鄉村。它先后獲得“中山市旅游特色村”“廣東省旅游特色村”“第六屆全國文明村”等稱號,成為中山鄉村振興的典范??粗迦荽迕苍絹碓矫?,村民腰包越來越鼓,張鑒來內心充滿成就感。
有人問他,數十年拍崖口,會不會膩?他搖頭:“鄉村的故事永遠拍不完?!痹谒囆g賦能鄉村發展的這條路上,他想做的還有許多,比如制作一套崖口主題的文創攝影明信片,讓更多人通過明信片認識崖口。又如,待稻田收割后,計劃在金黃的稻茬地上舉辦一場獨特的“稻田攝影展”,讓藝術與鄉村自然景觀完美融合。他還計劃嘗試將攝影與短視頻結合,通過抖音等平臺,讓崖口的故事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公益培訓課結束,張鑒來的相機仍在不停地“咔嚓”作響,崖口的故事也在一聲聲快門聲中不斷被定格、被講述、被傳播。正如張鑒來所言,藝術鄉建需要耐心與堅持,要真正沉下心來,發現鄉村的獨特價值——當鏡頭不再是“外來者的眼睛”,而成為村民“自己的眼睛”,鄉村的故事,就永遠不會褪色。人們才能通過鏡頭,真正看見中山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聽見新時代鄉村發展的奮進之聲。
統籌:黃啟艷 廖薇 采寫:記者 付陳陳
◆編輯:吳玉珍◆二審:鄭沛鋒◆三審:周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