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如荼建設中的翠亨新區和深中通道。(資料圖片)本報記者 夏升權 攝
近日,廣東省委深改委部署中山市建設“廣東省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以下簡稱“實驗區”),要求以推進營商環境、產業、交通、創新、公共服務、規劃等一體化為重點,加快推動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
“翠亨新區作為中山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主陣地,位于深中通道西岸登陸點,廣州、深圳、珠江西岸都市圈關鍵節點,中山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而翠亨新區作為中山融入灣區發展的‘橋頭堡’意義更是非凡。”翠亨新區黨工委副書記馮建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下一步,翠亨新區將緊緊圍繞科技創新和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人才發展、營商環境等領域大膽改革、先行先試。“結合產業基礎及戰略規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灣區重大需求,翠亨新區將全面強化灣區產業合作,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將全面學習深圳等東岸城市先進經驗做法
對比深圳前海等東岸先進地區,翠亨新區在城市建設、產業發展、科技創新水平、公共服務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接下來還需要全面學習深圳等東岸城市先進經驗做法,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目前,深圳中山兩地正在翠亨新區開展大灣區融合發展多項創新探索。在規劃層面,深中兩地提出“規劃建設深圳—中山產業拓展走廊”。去年以來,深圳和中山先后發出“聯動開發”和“一體化深度融合發展”的課題研究項目,兩地課題都將翠亨新區作為實驗的重要陣地,課題項目成果有望在今年內出爐。
馮建文介紹,在交通領域,中山正以翠亨新區為主要節點,打造與深圳對接的多式聯運交通網絡。除了深中通道,中山還結合深茂高鐵、深江鐵路、南珠(中)城際等交通網絡,在翠亨新區打造“軌道深中通道”;在翠亨新區建設新客運港碼頭,開設中山至深圳、香港、澳門等航線,形成“水上深中通道”。通過構建陸上水上的跨岸交通網絡,翠亨新區作為珠江口東西岸交通融合樞紐的作用將進一步凸顯,翠亨新區將不僅僅是深圳進入珠江西岸的第一站,還將是珠江口東岸城市走進西岸乃至粵西腹地的首站。
在產業發展上,翠亨新區還布局建設灣區未來科技城、戴思樂科技園、江波龍等科技研發和產業合作園區。特別是積極落實“東承”戰略,近兩年落戶翠亨新區的企業七成來自深圳。目前已落戶翠亨新區的深圳項目35個,其中已投產14個、促動工1個,在建或正開展竣工驗收項目20個。
記者還了解到,在科技創新上,翠亨新區已引進布局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哈工大研究院、康方灣區科技園等一批重大科創平臺和園區。翠亨新區現有高新技術企業12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12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3家(全市9家)、省級技術創新平臺28家、孵化育成載體5家(其中國家級孵化器1家),致力于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在營商環境和公共服務等上,翠亨新區正對標一流,布局中山國際人才港、翠灣文化藝術中心、國際醫療城、會議會展中心、五星級酒店、碼頭片區綜合體、翠亨國家濕地公園以及中山科技大學等配套,打造現代化濱海新城。
將打造科技創新重大平臺和一批高端特色產業園
翠亨新區的馬鞍島片區將重點強化科技創新功能,聚焦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新興產業,打造科技創新重大平臺,爭取參與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吸引優質總部企業、研發機構和科技金融企業落戶,打造科技金融新城,建設成為高端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區。而南朗片區則重點打造一批高端特色產業園,大力發展生物醫藥、裝備制造及機器人、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科技型、創新型高端制造業,打造大灣區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首選地。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打造全市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高地,配套高端服務業及生產線服務業。
據了解,翠亨新區將聚焦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創新,前瞻布局風口產業,選擇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輻射帶動強的產業業態,構建“4+X”產業體系。其中“4”指代健康醫藥、裝備制造及機器人、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現代服務業四大產業體系,“X”則指代戰略謀劃若干未來產業。
據介紹,翠亨新區制造業重點布局三大領域,即健康醫藥、裝備制造及機器人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其中,健康醫藥方面,實施健康醫藥園區提質升級行動,打造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健康醫藥產業園區,將華南現代中醫藥城和中山生命科學園打造成為灣區具有影響力的生物產業集聚區。
與此同時,翠亨新區還將重點培育現代服務業,主動承接港澳和全球現代服務業輻射,集聚金融、會展、文旅、信息服務等領域,加快培育一批規模大、效益高、競爭力強、創新能力突出的總部企業,促進總部經濟集聚發展。推動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搶抓國產替代和數字政府建設契機,厚植數字經濟新沃土。引導信息服務向市場、設計、生產等環節滲透,助推產業信息化和城市智慧化發展,培育數字經濟新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