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又是一年春來早,偉人故里萬象新。 在中華民族百年奧運夢圓之際,在改革開放的年輪轉到第30圈之時,我們迎來了中山升格地級市20周年。此時此刻,回首光輝歲月,展望美好前景,令人心潮起伏,感慨萬千。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準中山由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中山人民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高揚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大旗,不斷鞏固和擴大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的優勢,書寫了中山發展史上新的輝煌篇章。今天的中山,已經成為一個農業基礎穩固、工業發展迅速、內外源經濟協調、簇群經濟特色明顯、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的活力之城,已經成為一個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環境舒適優美、社會安定有序、人民生活質量持續提高的和諧幸福之城。古老而年輕的中山,滿載著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市、聯合國“人居獎”、國家環保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地市“長安杯”、全國文明城市等殊榮,以嶄新的面貌、蓬勃的朝氣屹立于珠江之濱、伶仃洋畔。 這20年,是中山緊緊抓住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加快發展、率先發展、科學發展的重要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山人就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升格地級市之初,適逢國家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我們及時調整政策;上世紀末遭遇亞洲金融風暴沖擊、市內市外經濟環境不景,我們積極應對。20年來,我們因應形勢變化,不斷提高發展水平。從改革開放之初發展“支援農業”型工業,到“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體,大力發展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商品經濟”,再到實施工業立市、工業強市戰略和促進內外源型經濟協調發展;從市、鎮(區)、村、戶多個輪子一齊轉發展工業,到工業進園進區、集約化發展;從大、中、小項目并舉,到實行招商選資、優化產業結構、著力發展大項目優質項目;從組建市屬公有企業集團帶動經濟發展到推進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混合型經濟等。與時俱進的思路調整,帶來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在經濟總量不斷壯大的同時,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1988—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增長23倍,年均增長17.3%;工業總產值增長101倍,年均增長26%;外貿出口總值增長95倍,年均增長25.6%;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40.6倍,年均增長20.5%;三次產業比例由1987年的29.4:38.7:31.9調整為2.9:61:36.1。2006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低于全省平均值、節能水平居全省第5位,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全省最低。去年全市生產總值達1210.7億元,居全省各地級以上市第五位,中山以占全省1%的土地面積、2.7%的人口,創造了占全省3.9%的生產總值。 這二十年,是中山敢為人先、追求卓越,深入推進各項改革的重要時期。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我市板芙的里溪村在省內較早實行田間管理聯產承包責任制,被譽為“廣東的小崗村”,1979年廣東省第一次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現場會就在這里舉行。最近二十年,中山的改革沒有停步。農村管理體制方面,我們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鼓勵適度實行規模經營;基本完成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逐步推行村級統一核算和“村改居”,有力促進了農村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經濟體制方面,1998年開始用三年多時間基本完成市屬公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框架,為非公經濟釋放出巨大的發展空間。目前外資和民營等非公經濟占全市經濟總量的95%以上。行政管理體制方面,推進部分鎮(區)、村合并,促進資源整合,降低行政成本;充分放權給鎮區,制定鎮區領導班子工作實績考核制度,激發鎮區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精簡機構,改革審批制度,提高行政效率;推行公共財政,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這一系列改革的順利推進,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良好的體制環境。 這二十年,是中山城鄉統籌兼顧,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的重要時期。早在1986年,我市就完成編制并實施《1985—2000年中山市市區總體規劃》。1992年修編完成《中山市城市總體規劃(1992—2010年)》,1994年經省批準實施。各鎮區規劃也逐步推進。這為實現城鄉“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奠定了基礎。到2007年底,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從20年前的5平方公里擴展到38.3平方公里,全市公路密度由每百平方公里23公里增加到96.3公里,形成了以國道和干線公路為骨架、以京珠和中江高速公路為依托的交通網絡。通信、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2007年城市化率達84.96%。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大大加強,全市林木覆蓋率達25.2%,中心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9.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0.9平方米;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和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加快建設,“一區三線”森林改造、農橋農路建設、低產魚塘整治、“四旁綠化”和緩坡山地種果、內河整治等農村五項工程持續推進,村村通公交、村村通自來水、村村通寬帶網絡全面實現,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大為改善。 這二十年,是中山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的重要時期。我們始終認為,現代化不是單純的經濟現代化,而是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現代化,歸根到底是人的現代化。二十年來,我們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著眼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與電子科技大學、廣東藥學院合作辦學,新建中山職業技術學院、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戶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收學雜費和課本費,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多年保持100%;普及了從學前3年至高中的15年國民教育,高考總錄取率由二十年前的65.9%提高到去年的92.9%;2007年中高職教育在校學生人數達4.36萬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89.4%,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46.8%;24個鎮區全部成為省教育強鎮,中山成為全省第三個教育強市。文化實現了新繁榮:新建市文化藝術中心、美術館和香山商業文化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逐步健全;中山咸水歌、小欖菊花會、長洲醉龍、崖口飄色被列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擁有6個省級民族民間藝術之鄉,3個國家級民族民間藝術之鄉;創立首個“中國合唱協會合唱基地”,成功打造中山合唱節、社區文化藝術節等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從1988年開始,連續21年舉辦慈善萬人行活動,扶危助困,廣濟民生,成為中山一張閃亮的城市名片。醫療衛生、預防保健事業加快發展,全民健身活動遍布城鄉,中山被評為全國全民健身樣板城市。 這二十年,是中山堅持以人為本,人民更多地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時期。2007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17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693元;城鎮職工平均工資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比1987年增長11倍和7倍;每百戶城鎮居民擁有家用小汽車24輛、家用電腦89臺,城鎮和農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分別達到32.99平方米和37.88平方米;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9.2%和41.7%,達到或接近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富裕標準。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健全,至2007年底,全市參加城鎮社會保險人次達420萬;參加農村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民占應參保人數的66.8%,參加城鄉居民住院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占應參保人數的55.8%,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9%;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目前低保標準是城鎮低保戶每人每月320元,農村低保戶每人每月280元。全市人均期望壽命為78.19歲,高于全面小康社會標準,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這二十年,是中山凝心聚力,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的重要時期。我們認真開展“三講”教育、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和“三個走在前面”排頭兵實踐活動、解放思想學習討論活動等,黨的思想政治建設得到加強。不斷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領導班子實績考核和干部考核辦法,強化干部教育培訓,推行市、鎮、村三級經濟責任審計,建立健全領導干部密切聯系群眾制度,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各級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的履職能力不斷提高。大力實施固本強基工程,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市的有機統一,黨委充分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協充分履行職能。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創造了更好的條件。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支持中山發展熱情高漲,愛國統一戰線不斷鞏固和發展。 二十年的歷程并非坦途。我們經歷了特大洪水、非典疫情等災害的嚴峻考驗,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的沖擊,經歷了經濟體制改革的陣痛,經歷著經濟社會轉型的洗禮。發展進程中的每一個困難,都使我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把握更進一步,為我們探索科學發展道路提供了重要轉機;每一次挑戰,都使中山人民更加團結、更加自強,不斷把壓力變為創新發展的強大動力。 二十年的實踐使我們深刻認識到: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指導實踐,確保經濟社會發展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必須不斷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始終抓緊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必須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不斷提高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水平,為改革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二十年的巨變,源自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指引,依靠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離不開國家、省各部門和各兄弟城市、友好城市的大力支持,得益于海內外中山鄉親和國內外朋友、社會各界的關心幫助。二十年的發展,歸功于全市人民包括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的團結奮斗,歸功于歷屆黨委政府的開拓進取、勵精圖治。特別是歷屆黨政領導、各位老同志,當年嘔心瀝血、殫精竭慮,以卓越的遠見和敢為人先的膽識,帶領全市干部群眾為中山今天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積累了寶貴經驗。所有這些,都已銘刻在中山的史冊上,我們永志難忘。 二十年的成就是中山新一輪發展的歷史起點。在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到來之時,省委吹響了“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的號角。我們必須振奮精神,認真總結改革開放三十年、升格地級市二十年的成功經驗,直面當前的新形勢新挑戰,努力在繼續解放思想上邁出新步伐、在堅持改革開放上實現新突破、在推動科學發展上取得新進展、在促進社會和諧上見到新成效,創造中山的新輝煌。 我們要全面推進經濟強市建設,進一步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二三一產業協同帶動和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促進經濟增長的局面。堅持工業強市戰略,著力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知識產業,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提升優勢加工制造業發展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服務業,推動產業價值鏈從生產領域向服務領域延伸。繼續推進農業現代化,保證糧食安全,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積極參與粵港澳合作和珠三角經濟共同體建設,增強經濟競爭力。 我們要全面推進和諧中山建設,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各級財政投入,積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推進教育現代化。加強公共衛生、醫療衛生、急救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和愛國衛生、預防保健工作,穩步推進醫療、養老保險全覆蓋。實施積極就業政策,完善支持創業政策措施,促進就業再就業和全民創業。健全城鄉統籌的社會救助體系,為困難群眾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落實維穩第一責任,加強社會管理,不斷深化平安中山建設成效。 我們要全面推進宜居城市建設,進一步優化城市功能和人居環境。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舊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繼續強化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努力創建全國生態市,使中山的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空氣更清新、人與自然更加和諧。建立多層次住房供應體系,積極推進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建設,切實做到住有所居。 我們要全面推進法治社會建設,進一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積極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加強人大監督、政協監督、行政監督、法律監督、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促進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加強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建設,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務水平,優化政務環境。提高普法實效,增強全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 我們要全面推進文化名城建設,進一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弘揚“博愛、創新、包容、和諧”的新時期中山人精神,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營造奮發向上、文明和諧的濃厚氛圍。大力實施孫中山文化、歷史文化、產業文化、民俗文化、公共文化、博愛文化、“三名(名家、名作、名牌)”文化、生態文化等八大文化工程,把中山建設成為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文化名城。 我們要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加快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支持鎮村從實際出發,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引導和支持農村發展壯大各種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構建農村發展利益共同體,發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規范農村股份合作制運作管理模式,扎實推進村級統一核算改革,積極開展“村改居”,完善有利于集體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強村莊規劃、整治和建設,抓好新農村建設示范點和中心村規劃建設,加快推進城市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有序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培育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 我們要全面推進黨的建設,進一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完善干部選拔任用、教育培訓機制和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加強人才工作,努力造就高素質黨員干部隊伍和人才隊伍。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保持與群眾的血肉聯系,密切黨群干群關系。落實黨內民主和黨內監督制度,堅持不懈地推進反腐倡廉建設。 歲月如歌,岐江流金。二十年的滄桑巨變,見證了中山人生生不息的追求,二十年的辛勤耕耘,成就了中山生機勃勃的繁榮。升格地級市二十周年,不僅是中山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續寫輝煌的新起點。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萬眾一心,奮發進取,攜手再創中山發展的新輝煌,共同譜寫中山發展的新篇章! |
發布日期:2008年03月28日中共中山市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根楷
|
【打印本頁】【關閉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