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全省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廣州召開,表彰廣東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模范個人,研究部署今后一個時期全省民族工作。省委書記黃坤明強調,要以走在前列的責任擔當全力做好我省民族工作,奮力開創廣東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局面,并提出“讓城市更好接納各族群眾,讓各族群眾更好融入城市生活”等要求。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多民族是我國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國發展的一大有利因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兩個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為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確保全省民族工作行穩致遠、不斷取得新進步,必須深刻認識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歷史方位,深刻認識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深刻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深刻認識走在前列的要求,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總書記、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
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壯闊圖譜上,廣東因其活力和包容,格外引人注目。一直以來,秉持著“來了就是廣東人”的理念,廣東積極吸納各族群眾就業創業,優化公共服務資源,一視同仁創造更好發展條件,促進各族群眾在廣東安居樂業,經濟社會聯系更加緊密。目前,廣東省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約552萬人,是全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最多的省份。新起點上,必須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努力在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服務全國民族工作大局上走在前、作表率。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廣東56個民族成分齊全,有瑤、壯、回、滿、畬等世居少數民族,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長河中孕育出了以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為主體的嶺南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共生互補、共同發展格局。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促進各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和互鑒交融,高質量做好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促進各族干部群眾樹牢中國心、鑄牢中華魂,不斷增進中華文化認同,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從全省層面提出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百千萬工程”,到各地各部門協同聯動把《廣東省全面推進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落地落實,再到廣深莞等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促進對口幫扶見效,廣東正舉全省之力續寫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新篇章,不斷滿足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接下來,要堅持以實施“百千萬工程”為牽引,持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縣鎮村規劃建設水平,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不斷改善民族地區生產生活條件,下功夫做精“土特產”、吃好“生態飯”、打好“文旅牌”,推動民族地區全面提升發展水平,夯實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經濟基礎。
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廣東通過推動各民族群眾流動融居,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納入城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在學校推廣普及“混合教學、混合住宿、共同用餐”辦學模式等措施,在促進各民族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全方位嵌入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和寶貴經驗。此次受表彰的眾多模范集體和模范個人,正是實踐中的杰出代表。要向先進看齊,扎實做好各項城市民族工作,創建各民族共融社會,持續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不斷提高民族事務治理能力和水平,讓城市更好接納各族群眾,讓各族群眾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56個民族是石榴籽,中華民族是整體的石榴。”民族工作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工作,不僅是邊疆地區、民族地區的事情,作為經濟大省、人口大省的廣東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同樣意義重大、使命光榮。全省各級黨委、政府要把民族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相關部門要履職盡責、形成合力,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見到實效,更好凝心聚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
◆編輯:吳玉珍◆二審:鄭沛鋒◆三審:周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