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開學已過了一段時間,大部分學生都能較順利地適應校園生活,但也有部分學生在學習、人際、生活等各方面出現適應不良的現象。
16歲的小A開學后就出現了各種不適,上課易犯困,難以集中精神,睡不踏實,半夜易醒,緊張不安、悶悶不樂,也不愿與同學交往,多次出現想逃離學校的想法。他很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辜負了家長的期待,“萬一我學習跟不上,還怎么考好大學?找好工作?我將來是不是完了?”
系統全面地心理干預
適應不良是指人們在面對明顯的生活改變或環境變化時,所產生的短期和輕度的煩惱狀態和情緒失調,也會伴隨一定的行為變化。有研究顯示,學生若長時間處于適應不良的狀態,可出現學業成績下降、人際關系不良、身心健康水平下降,甚至學業中斷等負面后果。
面對“適應不良”,
我們可以怎么做?
1.允許并接納自己的焦慮情緒
開學后部分學生可能會出現不適應,如跟不上教學進度,與同學疏離的關系等。但這些短暫的不適應都是正常的。焦慮不全是壞事,壓力下產生的適當焦慮,能促進人的大腦保持覺醒的狀態,能激發潛能,提高學習的效率及應對挫折。
2.調整期望值
當我們在學習或是人際關系關系上受挫而出現不適時,有部分學生可能是因為對學習或人際有較高的期望值導致的,如“只要我上學了,成績肯定就能好”“我多跟同學說話就一定能交到好朋友”等,這種“必須成功”的絕對化認知想法/期待,反而會讓學生忽視了其他的影響因素,而過度歸因于“自己不夠好”或是“自己很失敗”。
合理的期待值,采取“我完成/我去做了”而不是“必須成功/必須好結果”的心態去面對校園生活,能幫助你降低挫折帶來的不適感。
3.養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節奏
要合理看待外部環境的評價標準,采取個性化的學習策略。能緊跟學校要求去學習固然是很棒的,但是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循序漸進地學習也沒錯,慢節奏地往前走也是一種進步,別輕易否定自己,盡量在外部要求與自身學習特點間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之道”。
4.學會調整情緒的小技巧
當我們緊張不安,煩躁易生氣,回避人際關系或是當前的場景時,此時你的情緒可能在“耍小性子”了,希望你這個主人能好好關懷它。你可以試試看以下的方法:
積極的自我關懷
友善的自我對話
情緒跟我們的想法是息息相關的,我們的想法對身體和心理都有較強的暗示作用。多給自己一些積極的暗示,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調節情緒。
(1)識別自己的情緒想法,如:
我在擔心什么?
我在害怕什么?
對于這件事,我的腦子里想到了什么?
(2)找到這些讓自己有情緒的想法以后,我們可以問問自己:
我的想法符合現實嗎?
哪些證據支持我的想法?
哪些證據不支持?
如果是我的朋友有這樣的想法,我會和TA說什么?
這樣想,對我有幫助嗎?
除了可以這樣想,我還可以怎么看待這件事? ??
覺察反思后,看看你的想法是否會有變化,這些新的積極想法是否會導致不一樣的情緒及結果。
正念放松法
通過想象喚起寧靜、放松的舒適情境和體驗,以減輕內心的緊張和焦慮,將注意力集中,增強內心的愉悅感和自信心。
選擇一個舒服的姿勢坐下或躺下,閉上雙眼。通過腹式深呼吸來放松身體。
撕碎負面情緒
利用具有儀式感的方式處理負性情緒。將自己對人、事、生活等不滿的負性情緒寫在紙上。閉上眼睛充分想象負性情緒帶給自己的煩惱,然后將寫滿負性情緒的紙撕成碎片。將這些碎紙片通通扔到垃圾桶里,并告訴自己:“它們(煩惱)都撕成粉碎了,請不要再來糾纏我了!”
尋找專業醫生的幫助
若適應不良持續時間較長或已干擾到日常的學習生活,請及時到心理專科醫院就診,接受專業、系統的評估及治療。
編輯 陳彥? 二審 朱暉? 三審 蘇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