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安隊伍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分晝夜穿行在各類刑事案件的案發現場,尋找犯罪分子的蛛絲馬跡,讓冰冷沉默的物證“開口說話”,最終鎖定真兇……他們就是公安隊伍的幕后英雄——刑事技術民警。
在中山,市公安局刑事警察支隊刑事技術所副所長張雷,就是這樣一位幕后英雄。自2003年8月加入公安隊伍、專職刑事技術工作以來,張雷就一直奮戰在刑事技術檢驗的前沿陣地,累計勘查重特大案件500多起,檢驗各類物證數以萬計。此外,他還將自己20多年的刑事案件現場勘查經驗進行提煉和總結,編制勘查標準和課件,培訓基層技術員和一線民警1500多人次,為我市刑事技術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近日,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命名第十批廣東省崗位學雷鋒標兵,張雷榜上有名。

“韌”字當頭,在工作實戰練就“真本領”
見到張雷時,是3月5日下午,在市公安局刑事警察支隊,張雷一身“藏青藍”,表情溫和的正和同事們分享著自己工作中的“新發現”,而在此前,他已接連加班了好幾天。
事實上,作為一名刑偵警察,有案件或任務時熬夜加班已是大家的工作常態,為了應對突發案件,大家車里也都會準備好制服和勘查用的物品,以便隨時趕赴案發現場……
“有些案件里的犯罪嫌疑人,反偵查意識很強,給我們勘查取證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但只要我們多堅持多努力一點,案件就會有所突破。”張雷告訴記者,刑事技術是一項艱苦、單調、繁重的工作,也是一項專業性很強、必須沉心靜氣才能做好的工作,但正是這份工作,能真正幫助辦案刑警及時發現真相,加快破案進度。
讓證據開口“說話”,讓罪惡無處遁形……多年來,張雷穿梭于各類案件現場、刑事技術實驗室,憑借自己對業務孜孜以求的“韌”勁,收獲上級公安機關和同事們的一致認可。

據統計,在刑事技術崗位21年來,張雷累計勘查重特大案件500多起,檢驗各類物證數以萬計。其間,他曾帶領全市26名刑事技術員赴汕尾市開展“破冰”行動,隨沖鋒隊員一起深入“虎穴”破門取證,統籌指導現場勘查材料制作,所有文書材料均為訴訟所用,圓滿完成這場轟動全國的行動任務;在某次特大火案的現場勘查中,冒著坍塌的危險連續多日夜以繼日勘查取證,在廢墟中扒出關鍵物證為案件定性,為偵查破案提供有力支持……
“把工作當成信仰,才能在困難面前不屈不撓、堅定前行。”在張雷看來,能在一些沒有頭緒的案件中,通過現場勘查工作的持續開展,逐漸將謎團抽絲剝繭,直到真相水落石出,就是他的從警價值、信念追求和人生意義。
勇于創新,努力推動刑事技術發展再上新臺階
21年的從警經歷,讓張雷親眼見證了我市刑事技術的發展。“一是刑事技術規范化建設,讓技術發展步入了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二則是信息化應用,讓刑事技術再次飛躍和轉型。”張雷告訴記者,這兩次重大突破,讓他深刻感受到了學習、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只有不斷地學習研究與創新應用,才能把工作經驗轉化成系統工具,讓打擊犯罪的拳頭更有力度。”

事實上,多年來,張雷一直堅持在刑事技術領域鉆研、探索、創新,針對我市刑事技術各時期所面臨的問題,他先后編制了《現場勘查常識》《中山市公安局室內命案現場實地勘驗檢查工作指引》《現場勘查記錄制作規范》《現勘系統的信息錄入與應用》和《大空間熏顯系統的應用》等標準和課件,為全市刑事技術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刑事技術工作信息化應用方面,為緩解技術員們的工作壓力,張雷帶頭從基層實際需求出發,主持開發的“刑事技術智能檢測系統V1.0”,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版權局頒發的“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作為負責人申報廣東省公安廳“雙十計劃”攻關項目“刑事技術智能一體化工作平臺”的設計與開發,其中的融合質檢、智能云存儲等模塊均為業內首創。
為解決腐敗檢材的防污染和高效檢驗,他還在法醫解剖中心自主研發設計了一間“腐敗檢材熏顯室”,通過熏顯間導流風扇、加濕加熱設備、排風系統等實現了對腐敗檢材大批量同步檢驗,在操作間通過觀察窗控制熏顯循環設備,已在多宗重特大案件的物證檢驗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因工作能力突出,張雷也先后榮立三等功4次,個人嘉獎10次,獲評“全國刑事技術青年人才”“全國現勘系統優秀教員”“廣東省技術能手”“廣東省刑事技術青年人才”“全省現勘系統建設與應用先進個人”“廣東省崗位學雷鋒標兵”等榮譽稱號。
編輯 方嘉雯? 二審 魏靜文? 三審 蘇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