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陽撫照,萬物滋榮。春天,總是值得期待,讓人充滿希望。
龍年開工第一天,省、市把高質量發展大會作為“新春第一會”,聚焦產業科技話創新、謀未來,緊握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推動形成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中山要在落實“硬道理”中夯實“硬實力”。市委書記郭文海強調,要全力營造“無創新、不中山”的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努力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用創新的思維和辦法,推動全市各項工作爭一流、創一流,在全社會培育創新文化、營造創新氛圍,形成干部敢為、企業敢干、人才敢創的生動局面,真正讓創新成為熠熠生輝的城市符號。在這個“科學的春天”,中山簽訂投資總額550億元的產業科技重點項目,發布“科技創新強市十五條”和人才“招賢令”,堅定不移朝著建設科技創新強市的目標闊步向前。

大局大勢明方向
“嫦娥”奔月、神舟環宇、北斗巡航、高鐵組網……科技創新,就像撬動地球的杠桿,總能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國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省委提出,要堅定不移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把創新落到企業上、產業上、發展上,奮力建設一個靠創新進、靠創新強、靠創新勝的現代化的新廣東。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把中山發展放到歷史長河和全球視野中來認識,把握方向、掌握主動,才能更好地推動事業發展,才不會與機遇失之交臂。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一輪搶占戰略制高點的比拼,抓住了就能換道超車、后發崛起。中山勢必要審天下之時、度天下之勢,一鼓作氣、順勢而為,牢牢抓住科技浪潮大機遇,主動在全國、全省格局中找準方位。
聚焦融合開新局
粵港澳大灣區,產業有梯度,城市有分工,但科技創新始終是大灣區最鮮明的底色。
區域一體化融合發展之勢正勁,創新資源流動日益暢通,高效的科技創新再不是某個城市的“家里事”,而是多個城市間因地制宜的協同與分工。
在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引領下,在新一輪的融合發展中,中山肩負重要使命。省委賦予中山建設廣東省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的重要使命,中山以此作為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和主要抓手,推動深中規劃、營商環境、產業、交通、創新、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六個一體化”。
在創新一體化方面,明確提出要積極推動“深圳研發+中山孵化產業化”合作模式,謀劃推動在深圳設立孵化器、科創中心,構建“反向飛地”合作模式,打造“深圳創新+中山制造”格局,讓深圳產業龍頭的“大手”拉動中山產業鏈條配套企業的“小手”創新發展,讓中山融入深圳產業鏈創新鏈。
中山與香港的科技創新合作也逐步深入,雙方明確打造“香港科創+中山制造”合作模式,加快建設深中經濟合作區和香港—中山(高質量發展)合作區。同時,中山不斷深化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高校產學研融合,以灣區前沿科技賦能中山產業發展。
深中通道即將建成通車,珠江口東西兩岸的互動也將打開一個全新局面。區位得天獨厚,時與勢均在,中山完全可以借勢借力,推動科技創新能力實現新躍升。

凝聚資源筑體系
從6人小作坊起步的明陽集團,以創新實現海上風電市場占有率和創新排名全球第一。扎根中山11年的康方生物,堅持藥物創新,成為全球雙抗藥物開發領先企業。從半導體銷售向存儲技術研發轉型的江波龍,蝶變為全國高端半導體存儲龍頭……

在中山,不乏“為創新而生”的企業,它們由一顆種子,成長為“參天大樹”,在新能源、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開宗立派”,有了自己的“獨門絕技”。
創新不分企業大小。產業鏈創新,除了需要龍頭帶動,更需要整個行業目標一致,形成創新生態。近年來,中山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以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加快打造新時代中山現代產業集群“十大艦隊”,聚焦產業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創新,面向全球大力招引科創項目,推動全產業鏈創新能力加速提升。
以“新十大艦隊”產業集群之一光電產業為例,這一行業發展超過了30年,匯聚360多家光電光學企業,在成像及光電子產業細分領域占據全國市場半壁江山。在成像光學元器件產業方面,中山是世界光學冷加工產能規模、行業集中度高的區域。為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中山攜手長春理工大學,共建長春理工大學中山研究院,高水平舉辦首屆大珩光電產業論壇暨2023首屆光電產業創新創業大賽。目前,中山正致力建設光電信息研究中心和光電院士工作站,集聚產業高端資源,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光電產業集群。

千億產業,萬億夢想——“灣區光谷”,已成為中山向“新”的一個明確靶點。
夯實基礎強動力
“星星多、月亮少”,一直是中山產業發展中的一塊短板。但反觀之,雄厚的中小企業規模、完善的產業鏈配套,同樣也是產業提質增效的厚實家底。中山不乏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一批企業具備“向上生長”的基礎。只要圍繞創新精準施策,便可打通企業快速成長的通道,形成龍頭企業與中小企業并駕齊驅、高質量發展的良性生態。
騏驥千里,非一日之功。近年來,中山持續引導企業加大創新投入,2023年,全市R&D投入首次突破百億,增速從9.7%躍升為24%,排名珠三角第二。在此基礎上,今年中山的目標是:R&D經費投入增長15%以上,新增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企業1000家,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00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3000家,力爭到2025年R&D投入占GDP3.5%。
即使財政再緊張,“勒緊褲腰帶”也要抓創新。新春伊始,中山把“科技創新強市十五條”作為“1號文”,真金白銀支持科技創新企業發展。比如,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每家企業最高補助300萬元;圍繞“新十大艦隊”技術創新需求,支持重點產業開展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攻關與產業化,單個項目最高資助1000萬元;支持本市科技企業在多層資本市場上市掛牌,分情況給予最高600萬元獎勵。
專注質量鑄品牌
被世界公認的制造業“模范生”的德國,其制造業的工匠精神、創新精神、以及生態的多樣性一直被外界津津樂道。正因此,其制造業領域誕生了占據行業主導地位、有如參天大樹的大型企業,同時也在像灌木和苔蘚的中小企業群體中,培育出了許多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隱形冠軍”,筑牢產業發展之基。
事實上,工匠精神與創新精神,也是中山企業發展傳承的重要基因。前段時間,一名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布了一段視頻,曬出了自家的威力洗衣機,這臺使用了26年的洗衣機仍在正常運轉,引得網友廣泛關注,這則新聞業因此沖上熱搜,不少網友為中山產品品質所折服。威力威力,夠威夠力,不僅是一句廣告詞,也是中山產品、中山制造響當當的聲譽,更是中山高質量發展的不懈追求。

質量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是中山構建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作為傳統制造業城市,中山持續推動企業實施科技創新的同時,明確提出堅定不移實施工業產品質量提升三年行動,動員廣大企業向高質量產品進軍,向低劣產品宣戰,讓中山制造成為高質量的代名詞。
事實上,質量提升、品牌塑造,是中山制造邁向中山精造的必由之路,唯有如此,中山優品才得以保障,中山制造的招牌才能傳遍四方、響徹大江南北。
激發熱情增活力
創新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增強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展示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
企業突圍靠創新,城市突圍也靠創新。一個地區要大力推進改革創新,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首先要提高創新思維能力,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充分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解決好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當下的中山,唯創新方能高質量發展,唯創新方有未來。過去兩年,中山頂住巨大壓力攻堅克難,在全省高質量發展大局大勢下,推動“工改”、治水、傳統產業數智化改造升級,扎實破解發展瓶頸,工作局面已經打開。去年11月1日企業家日,中山隆重表彰了制造業企業科技創新30強,布局科技創新發展之路。中山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為科技創新拓空間、優環境,努力將美麗中山打造成創新沃土。今年開工第一天,中山第一時間發布“科技創新強市十五條”和人才“招賢令”……一系列的舉動,都是為了動員每個人、每個企業積極投身進來,激發全社會創新主動性、積極性。今日中山,只有全市上下攜手同心加油干,讓一切有利于創新的要素充分涌流,形成干部敢為、企業敢干、人才敢創的生動局面,才能在高質量發展大道上勇往直前!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自龍年“新春第一會”而始,讓我們激發向“新”力,以滿滿“科”氣,聚產業“核”力,與未來相“鏈”,真正使創新成為這座城市的最大標識、最大動能和最大潛力,為中山實現“向灣圖強、向高而攀”目標而不懈奮斗!
【出品】中山日報政前方工作室
編輯 曾淑花? ?二審 陳彥? ?三審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