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下午,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委員通道”上,市政協委員、中山先進低溫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劉立強就做大做強中山氫能產業鏈發言。他建議中山要形成產業應用示范,做大做強中山氫能產業鏈。

劉立強介紹,中山先進低溫技術研究院是2020年在中山市政府和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共同支持下成立的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其面向國家對氫能源等戰略領域的重大需求,開展技術研發與技術轉移轉化等工作,助推中山市及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該研究院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就是氫能領域的一項關鍵技術——氫的液化、存儲和利用。
氫能源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同時也是中山“新十大艦隊”之首 ——“新能源”艦隊的重要組成部分。氫能源涉及制氫-儲氫-運氫-用氫-檢測的產業鏈。
劉立強通過調查研究發現,中山有著氫能源產業鏈較為完整但企業數量不多的產業群,同時擁有全國稀缺的強大的液氫技術研發團隊,中山已經具備在全國率先形成能夠聯動的氫能產業鏈的可能性。但中山氫能缺乏應用示范,造成企業各自為政,不能形成集群協同效應,打出中國氫能的中山品牌。
有鑒于此,劉立強建議分兩步走,做大做強中山的氫能產業鏈,讓氫能產業成為中山經濟的支柱產業。
一是利用中山現有氫能企業,政府搭臺,促進產業應用示范,打造氫能產業鏈。具體來說:制氫方面,可將稀缺的三角鎮高平化工園打造成大灣區重要的氫源供應基地;液化方面,可利用國家重大專項產生的重大成果“5噸/天氫液化器”落地示范的機遇,打造并推廣氫液化技術與裝備;儲運方面,中科富海旗下的子公司擁有液氫儲存容器生產資質;利用方面,喜馬拉雅、大洋電機等企業可開展氫能在公交、物流領域的應用示范;檢測方面,中山先進低溫技術研究院已聯合廣東省特檢院正在建設全國第一家民用液氫設備性能檢測檢驗中心。
二是吸引更多氫能企業加入中山產業集群。在中山市氫能應用示范效應的吸引下,在國家和地方政府不斷出臺支持氫能發展政策利好消息的感召下,一定會有域外產業前來中山落地。中山應重點吸引氫能源汽車、氫燃料電池、風光發電聯產制氫等氫能產業,以補齊短板。
編輯 方嘉雯? 二審 朱暉? 三審 陳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