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中山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新聞發布會舉行,中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發布2023年中山市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情況。
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我市2023年老舊小區改造儲備庫入庫190個小區,涉及居民戶48298戶、樓棟數2712棟、住宅建筑面積413.4萬平方米。目前,完成立項的小區182個,完成方案評審的小區173個,已開工小區79個。預計年底能有不少于100個小區開工,30個小區完工。

“成熟一批,實施一批”
已動工79個
今年,我市按照“成熟一批、實施一批、儲備一批”原則,通過廣泛調研和實地摸排,創建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儲備庫,目前儲備庫項目達到190個小區,已開始動工的小區79個。
老舊小區改造主要以“基礎類”改造為主,優先解決群眾安全和基礎生活需求的問題,做到應改盡改,聚焦群眾最關心、最急迫的環境衛生、消防安全、雨污分流、三線整治、停車難、公共設施、公共休閑空間等問題,改造后使整個小區更加干凈、整潔,使用功能齊全,汽車停放有序、“三線”簡潔,文體娛樂和便民設施增多,小區環境更美,群眾的居住條件更加干凈整潔、舒適宜居。
在“基礎類”改造之上,按照“誰受益、誰出資”的原則,通過居民及社會力量出資共建共擔實施“完善提升類”改造,做到能改則改,主要滿足群眾改善型生活需求,包括建筑節能改造、加裝電梯、燃氣管道建設、智慧停車、智慧安防等,進一步提高居住品質與生活質量。
我市計劃2023年老舊小區改造開工數不少于100個。2024年全市老舊小區改造將爭取謀劃不少于100個,優先改造基礎條件較差、年代比較久遠、居民意愿強烈的小區,到2025年底完成大部分需改造的老舊小區改造任務。當然,我市接下來的老舊小區改造也是遵循“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原則,尊重居民的意愿,爭取幫助市民多做實事。
加速推進行政審批改革
審批時間壓縮近半
老舊小區改造被納入2023年中山“十大民生實事”,今年,市政府成立以市領導任組長的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專班統籌推進工作,市住建局迅速建立老舊小區政策體系,涵蓋老舊小區改造全流程。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關于優化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審批服務的通知》,該政策的亮點和創新舉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簡化審批流程。對于可研批復、規劃報建、規劃驗收、施工圖審圖等程序,文件規定予以減免或實施承諾制,行政審批時間從原來的39個工作日壓縮至18個工作日以內,減少了審批環節和時間,提高了審批效率。
二是創新監管方式。采取更加靈活和多樣化的監管措施。例如,提出各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組織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業主代表)、各管線專業經營單位共同參與驗收,這種新的監管方式強調了各方的參與和協作,有利于更好地推進老舊小區改造項目。
“一區一策”
喚醒老舊小區新活力
中山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城市,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堅持“統籌謀劃、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多方參與”的原則。
在此基礎上,我市也因地制宜制定各鎮街的改造策略:
一是深挖地區底蘊文化,將本土文化與現代理念有機融合。充分保護中山歷史文化,保留歷史街區街巷肌理,貫徹“一區一策”思路,打造各具特色的老舊小區。例如石岐街道結合歷史街區、香山古城、華僑文化,挖掘街區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故事,以“保民生、重保護、促活化”作為工作原則,展示石岐歷史文化底蘊。
二是以適老化設施建設、改造為重點,積極推進全齡宜居環境建設。例如東區街道在改造中充分考慮養老需求,將“老人宜居”理念貫穿于項目設計、施工、維護全過程,讓“養老”變“享老”。
三是將老舊小區改造和文明城市工作相融合,解決老舊小區“臟亂差”問題。例如在東區夏洋小區、石岐延齡市場小區開展“多網合一”整治三線試點,徹底解決了老舊小區“空中蜘蛛網”,進一步提升居民獲得感、幸福感。
破解電梯加裝“一票否決”痛點
在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同時,我市全力破解電梯加裝“堵點、難點”,提升居民幸福指數。
一是貫徹民法典的精神,依法破解“一票否決”制。原加裝電梯需全體業主同意方可申請,現按民法典的相關規定,在同意表決達一定比例后,可進行申請加裝電梯流程。
二是進一步簡化審批流程。免除辦理規劃許可手續和不動產登記,免征收增容地價、市政基礎設施配套費等其他費用,大大提高項目審批效率。
三是制定加裝電梯通用圖集。提供不同加裝類型、模式典型案例,方便群眾自主參考選擇。
四是鼓勵本地國企參與電梯加裝服務。目前已在東區街道、西區街道、三鄉鎮和坦洲鎮建立加梯服務試點,成立工作小組,將“一梯一審”升級為“集中申報、統一規劃、集中聯審、批量施工”。
引入新物業管理
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為做好老舊小區改造的“建管并重、長效管理”,進一步健全老舊小區改造的長效管理機制,我市謀劃對2023年參與改造的老舊小區項目建立長效管理模式。
根據中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統計,全市預計施行EPC+O模式(設計、采購、施工及運營一體化的總承包模式)的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有57個,引入或優化物業管理的項目54個,街道國企承接及社區兜底業主自治的項目79個。
編輯 方嘉雯? 二審 朱暉? 三審 蘇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