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火炬開發區人民醫院與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專家團隊緊密合作,為一名因膝關節置換術后感染、疼痛到無法站立行走的六旬老人,進行了關節置換術后的翻修手術。
?術后感染陷困境
60歲患者走路艱難
今年60歲的李女士
因左膝骨性關節炎
于2023年10月在外院接受膝關節置換術
然而,術后的李女士并未迎來預期中的康復,反而持續遭受疼痛困擾。關節發熱、走不了路,甚至出現了關節“松動”的異常感覺,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盡管先后經歷多次治療,嘗試緩解癥狀,但效果均不理想。
在親友的推薦下
李女士轉至中山火炬開發區人民醫院
關節外科、運動醫學科求診
經過細致的體格檢查同時結合化驗結果,醫生發現患者置換術后的那一側膝關節皮溫明顯高于正常的那一側,同時化驗結果提示炎癥指標異常升高,高度懷疑為關節置換術后的感染。
為進一步明確診斷
該院特邀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的林荔軍教授
進行會診
最終確診為“膝關節置換術后慢性感染”
需要做人工膝關節翻修術
?挑戰高難度
分段精準治療攻克感染難題
關節置換術后感染的翻修手術,是骨科手術里面難度、風險、復雜程度最高的手術之一。
為此,關節外科團隊在林荔軍教授的指導下,制定了周密的治療方案,整個治療分兩階段兩次手術:
首次手術取出已發生感染的關節假體,對關節徹底清創后放置含有抗生素的骨水泥臨時假體。隨即結合全身的抗感染治療,經過一段時間,復查感染指標完全正常后,開展第二次手術取出臨時假體,再植入新的人工關節假體。
該方案優點在于有足夠的時間能充分控制感染,最大限度降低感染復發率,最大程度提高手術成功率。
術后3周
患者的膝關節疼痛得到了控制
6個月后
關節功能完全恢復,回歸正常生活
科普聚焦:關節置換術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加速,關節退行性疾病(如骨關節炎、股骨頭壞死)的發病率顯著上升,而關節置換術作為終末期關節疾病的主要治療手段,其需求也隨之激增。
關節置換術能顯著改善疼痛和行動能力,幫助老年患者維持自理能力(如行走、上下樓梯)和社會活動。研究表明:80歲以上患者術后5年疼痛緩解率達90%以上。
感染作為關節置換術后最嚴重的并發癥,通常會導致假體松動、傷口化膿、壞死、敗血癥,甚至感染性休克,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
治療的關鍵在于早期診斷,如術后出現傷口反復滲液,紅腫熱痛;化驗結果提示感染指標異常升高;影像學檢查提示假體周圍骨吸收、骨膜反應等都是感染的征兆。
患者需密切關注術后異常癥狀,一旦出現以上癥狀須及時就醫,通過早期識別、規范治療和嚴格預防,能有效控制感染并挽救關節功能,最大限度降低不良影響。
◆編輯:吳玉珍◆二審:鄭沛鋒◆三審:周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