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廣東各地氣溫“狂飆”至35℃以上,我市7日當天最高氣溫達到35.9℃,中山氣象臺也懸掛了高溫橙色預警信號。7月8日,記者就如何進行高溫防暑采訪了市中醫院的醫生。
■減少高溫暴曬,注意科學補水
“在日照最強的時段(中午至下午)盡量減少戶外活動時間,盡量避免長時間高溫環境下勞作,如必須參加高溫環境下高強度的工作,須縮短時間或輪崗上班。”市中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林嘉豪對高溫防暑提出幾方面建議,一方面市民適當減少高溫時段進行戶外運動或工作的時間,同時,在戶外活動時和工作時,穿著淺色、寬松、透氣的衣物。
另一方面,在飲食方面也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高溫天氣下,要保持液體的攝入,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劇烈運動一小時,需因人而異補充500-1000毫升的液體。林嘉豪提醒,飲水宜少量多次,不宜一次暴飲;飲水的溫度最好常溫水為宜,或為了解渴,可以喝8-12℃的涼水。補水的同時也要重視鹽類的補充,可以酌加少許食鹽;也可適當選擇含有鈉、鉀、鎂等微量元素的運動飲料飲用。在飲食上,高溫時期宜清淡、少油膩,忌辛辣燥熱之物;注意不暴飲暴食,不食高脂飲食以及不潔食物,喝冷飲要適度。
此外,市民還要注意精神調養:伏天烈日當頭,人體毛孔開泄,汗液外流,正氣最易耗傷,須保持神清氣和、心情舒暢,切忌發怒、煩躁。對于老人、小孩、患有心血管病及慢性基礎病的人群,高溫天氣下應加強看護。
■中暑時應立即停止活動
據了解,中暑是在高溫、高濕環境下,由于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汗腺功能衰竭、水和電解質丟失過多而引起的,以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血管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疾病。
林嘉豪介紹,中暑癥狀主要分為先兆中暑、輕度中暑和重度中暑三個程度。先兆中暑的主要表現為輕度口渴、乏力、頭暈頭痛、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部分患者可見出汗、體溫升高等。輕度中暑除了先兆中暑癥狀外,體溫往往在38℃以上,伴有面色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或出現四肢濕冷、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增快等表現。重度中暑,即熱射病,包括經典型熱射病和勞力型熱射病。重度中暑者會出現意識模糊、昏迷、心力衰竭、腎衰竭等癥狀。
“一旦出現中暑癥狀時,應立即停止活動,迅速從高溫環境撤離到陰涼通風處休息,并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林嘉豪提醒,如果出現先兆中暑,應迅速到陰涼通風處休息,及時補充水分能有效緩解。如果情況嚴重,出現高熱、昏迷、抽搐、呼吸急促等癥狀時,須立即送醫或撥打120請求救援,期間可進行物理降溫、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等應急處理。
■曬傷不等同于中暑
高溫天氣下,不注意做好防曬,皮膚就會受傷。醫生提醒,曬傷和中暑有根本性不同,曬傷主要影響到皮膚,曬傷的治療以消炎止痛去癢為主。
醫生指出,曬傷后皮膚2-6小時開始出現彌漫性紅斑,1-1.5天達到高峰,3-5天后逐漸消退。皮損部位有燒灼感、瘙癢或刺痛。曬傷輕者1-2天皮疹可逐漸消退,有脫屑或遺留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著;重者除紅斑、腫脹外,還有可能發生水皰,破裂后形成糜爛,不久之后干燥、結痂、脫屑,遺留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一般在日曬后的第2天病情達到高峰,經1周后方能恢復。可伴有發熱、惡心、嘔吐、頭痛、乏力,甚至心悸。”市中醫院醫生指出,有的曬傷患者會出現皮膚色素變化情況,呈即刻性或遲發性色素沉著曬斑。
“曬傷關鍵在于預防,做好防曬,日光中紫外線照射最為強烈的時間應盡量避免外出。”林嘉豪補充提醒,市民必須外出時,應穿長袖衣褲(以淺色為佳),戴帽子或打遮陽傘。
記者 林燕英
◆編輯:吳玉珍◆二審:鄭沛鋒◆三審:趙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