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區街道橋崗社區衛生服務站慢病驛站為居民服務。 通訊員供圖
家庭醫生融入“微網實格”,既讓轄區居民感受到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優勢與便捷,也讓家庭醫生團隊專業化的服務效能得到有效發揮。記者昨日在東區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醫院)采訪了解到,該中心今年以來深入開展“簽而有約,共享健康”家庭醫生進網格試點工作,促進轄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服務質量雙提升,在努力提升群眾衛生健康服務獲得感、幸福感上見實效。
●線上問診,居民足不出戶可享受健康服務
今年3月的一個晚上,東區街道橋崗社區衛生服務站家庭醫生微信服務群信息提示音響起,一位黃阿姨在群里問,“我現在血壓突然高到206,怎么處理?”東區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立即在群里問,“請問您現在有什么不舒服嗎?”黃阿姨表示有點頭暈,血壓從來沒這么高。家庭醫生立刻電話聯系黃阿姨,指導其服用藥物并平躺休息,及時聯系其兒子前去探視。半小時后,黃阿姨回復血壓恢復正常。她在微信群中感謝家庭醫生,群友們紛紛豎起大拇指點贊社區的家庭醫生。
據了解,該中心設立了11條家庭醫生簽約式服務熱線和16個微信服務群,實現服務全覆蓋、零距離。家庭醫生服務群由社區家庭醫生團隊負責日常管理,24位市中醫院的專家入駐加強指導,居民通過電話或者微信咨詢健康有關問題,醫生對每一個健康咨詢、用藥需求等問題進行及時答復,及時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健康問題。多樣化延伸服務有效突破了服務的時間、空間“屏障”,群眾就醫獲得感、安全感得到顯著提升。
“家庭醫生全部落到微網格。”該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家庭醫生團隊和社區網格員深度融合、協同促進,切實發揮網格員在簽約服務、健康宣教、健康調查、健康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東區街道推動家庭醫生團隊和社區網格員深度融合、協同促進,依托轄區超過300個社區小網格,動態收集重點人群健康需求,家庭醫生團隊聯合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院以及市博愛醫院深入社區開展全專結合、上下聯動義診、講座等服務。隨著宣傳力度加大、覆蓋面擴大,轄區群眾對家庭醫生的知曉率大幅度提升,越來越多群眾享受簽約服務,健康安全網織得更密更牢,真正打通醫療衛生健康服務“最后一公里”。
●自我管理,打通“兩病”健康管理堵點
66歲的寧阿姨幾年前確診高血壓,但她不遵醫囑,間斷服藥。針對患者服從性較低的問題,該中心家庭醫生持續動員其參加兩病自我管理小組課程,并發放智能血壓計給以監測血壓。今年3月31日,智能監測系統預警信息顯示寧阿姨晨起血壓達170/86mmHg。系統監測推送異常數據后,家庭醫生立刻電話核實患者身體情況,并按照患者個人身體情況及時健康指導,叮囑患者如有不適及時就診。之后患者按時服藥,血壓控制較之前有所下降,血壓在120-159/64-83mmHg。
“我們創建慢病動態血壓、血糖監測管理云平臺。”該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中心家庭醫生團隊積極參與到“兩病”患者的血壓、血糖的動態監測當中。通過為“兩病”患者提供智能化血壓計和血糖儀監測設備,并創建慢病動態血壓、血糖監測管理云平臺,實現了后臺在線實時監測居民日常血壓血糖波動情況。當家庭醫生助理發現異常血糖、血壓時,及時告知家庭醫生介入處理,家庭醫生通過電話、微信或者預約到門診等方式,對患者進行病情評估和實時干預,包括生活習慣、用藥的指導,必要時將患者轉診至上級醫療機構,并追蹤患者后續就診和病情情況,家庭醫生團隊通過健康教育、日常監測和及時有效的干預,為居民群眾提供周到、便捷的健康服務。
據了解,東區街道設立以家庭醫生團隊為主導,由“兩病”患者組成的“兩病”自我管理小組(每組10至15人),采取小組學習、小組座談等交流形式,每個小組活動持續2個月,每個小組包括4次課程,包括認識“兩病”的診斷、“兩病”的用藥、“兩病”的合理膳食和“兩病”的合理運動4個主題進行授課,小組活動使慢病居民積極參與到自己的慢病管理當中,掌握疾病管理的知識與技能,提升了對“兩病”的認知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時也加強了患者與家庭醫生之間的溝通,有助提高慢病患者后續社區管理的依從性。今年1至11月,東區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開設85個慢病自我健康管理小組,開展線下課程243場,2600人次“兩病”患者參加。
目前,東區街道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醫院)和8個社區衛生服務站點均設置健康小屋和慢病驛站,配置專職健康管家、血糖儀、血壓計,由家庭醫生團隊為前來面訪的慢病患者提供免費測血壓、血糖及健康教育等隨訪服務。對于病情控制不滿意的“兩病”患者,家醫團隊成員定期進行電話隨訪;對于長期病情控制不滿意和長期沒有來門診就診的患者,家醫團隊通過電話或者微信聯系,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預約患者的家庭醫生的看診時間。下一步,東區街道將繼續發揮微網格工作制貼近群眾的優勢,結合家庭醫生的專業服務,為轄區群眾健康保駕護航。
記者 周映夏 通訊員 蔡雄
◆編輯:龍慧◆二審:陳吉春◆三審:周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