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據統計,在2019年全球約有5.28億人患有骨關節炎,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肥胖率上升,全球骨關節炎的患病率預計繼續增加。日前,記者就此采訪了市中醫院副院長、關節科主任醫師高大偉。
■年輕人也有可能患上關節炎
骨關節炎典型發病年齡為40多歲至50多歲,但也可能影響年輕人。張某是一位35歲的男性,他25歲時因外傷導致脛骨平臺粉碎性骨折,因未進行恰當的治療,骨折發生畸形愈合。近來,他注意到受累的膝關節活動度逐漸減小,無法做到正常的屈伸。經檢查,醫生發現他存在創傷性關節炎的問題。X光片結果顯示,張某膝關節存在關節間隙狹窄的跡象,提示軟骨發生明顯退變,與骨關節炎特征一致。
“這個病例說明了年輕人也有可能患上關節炎,及早診斷和治療對于控制疾病的進展和保護關節功能至關重要。”高大偉說。
高大偉表示,骨關節炎可發生于任何關節,但最常受累的是膝關節,其次為髖關節和手部關節。
■患了關節炎要根據不同分期采取階梯式治療
由于關節軟骨的自身再生能力有限,所以目前認為骨性關節炎尚不可治愈,現今治療主要以緩解癥狀,延緩進程,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為主。
高大偉表示,根據骨關節炎患者受累部位疼痛、活動、腫脹和畸形的情況,并結合客觀影像學檢查,可將骨關節炎患者分為四期,即初期、早期、中期和晚期。根據不同分期采取階梯式治療策略。其中基礎治療,貫穿于治療的整個過程。
據介紹,藥物治療主要包括結合患者病變的部位和程度,內外結合,進行個體化、階梯化的藥物治療。“最終的手段則為重建性治療,即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可作為晚期的終極有效治療方法。”高大偉表示,對于從初期至晚期的不同疾病進展程度,需要使用從基礎治療至重建性治療的逐漸階梯式疊加,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積極預防可減少患關節炎的風險
骨關節炎發病率較高并影響著許多人的生活質量。雖然它通常與年齡相關,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采取一些預防措施來減少患病的風險。
“過重會增加對關節的壓力,加速關節軟骨的退化,從而增加患骨關節炎的風險。”高大偉表示,適度的鍛煉對于關節的健康至關重要。選擇低沖擊力的運動,如游泳、騎自行車和散步等。另外,建議關節周圍肌肉的針對性肌肉力量鍛煉,以提高關節的穩定性,達到保護關節的目的。
高大偉建議,避免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尤其是彎腰或跪著的姿勢。此外,平時均衡的飲食對于關節的健康至關重要。
高大偉提醒,定期體檢可以幫助早期發現和治療關節問題。如果出現關節疼痛、腫脹、紅腫、關節活動受限等癥狀,及時就診,并根據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
記者 周映夏 通訊員 黃琳
◆編輯:龍慧◆二審:蘇鵬蘊◆三審:周亞平